首页 国际 故宫没有厕所,如何解决大小便?

故宫没有厕所,如何解决大小便?

故宫有两大怪,一个是没有厕所,一个是所有房子没有烟囱。

先说没有烟囱的事,因为这个跟厕所有关。

故宫里没有烟囱,是因为里面不烧火,这是为了防止失火,其实故宫数百年来,经常失火。

而不燃火,总是需要取暖的,那就用炭。炭是放到地下室去,不在房间里烧,这样一来,整个房间就像一个暖炕,非常的舒服,而且也不需要烟囱了。

那炭烧完后的灰是有用的,要存起来,干什么用呢?

拉叭叭用。

故宫里是没有厕所的,只有便桶。拉完大便之后,就把这个炭灰盖住,其功能其实等于猫砂一样的。

如果是小便,就不需要炭灰了,而是有专门的恭桶,恭桶每天都有小太监去刷洗干净,以免产生臭味。

下面再讲一下,慈禧老佛爷出恭的讲究。

首先是手纸,手纸是裁好的,而且还要在上面喷一点水,有意思的是,当时也没有工具,喷水全靠宫女用嘴喷,而且宫女之间还比赛,看谁喷得薄。喷好之后,再用熨斗走两遍。这样做出来的纸又软又舒服。比没纸之前用都厕筹那是高级多啦。

接下来就是如厕了,主要就是用便盆,便盆叫官房,而慈禧用的便盆,那就是国宝啦,是檀香木做的,上面雕刻有壁虎,壁虎雕得非常精美,但后面下落不明,也不知道是陪葬了还是怎么火化了,反正现在是看不到了。

慈禧要上厕所时,就由太监把这个便盆顶到头上送过来,外面还包着黄丝帛,送到更衣室后,先在地上铺油布,再把便盆放上去。

(不是这个啊,慈禧那个不见了,这个估计是嫔妃用的。)

这样,慈禧就可以如厕了,据说她在蹲便盆时,就一边拉一边用手纸逗上面的壁虎玩儿。

壁虎便盆里是香木的细末,干松篷篷的,便便掉下去,能够立刻把便便裹起来,根本看不到便便,也没有气味,相当于顶级猫砂。

用完之后,太监依然把这个便盆顶在头上拿出去,清扫干脆,以备下次使用。

这是老佛爷的,宫女们自然没这么多讲究,但卫生还是非常重视的,用完便盆那一定是要冲的。

最后说一个比较污的,一比较就知道故宫还是讲卫生的。

法国的凡尔赛宫也是没有厕所的。

那在哪上厕所呢?也是用便盆,但法国人喜欢搞宴会,一来数百人,怎么解决如厕问题?

简单,直接往壁炉里方便就可以了。大号可以去外面的小树林。

对,我们优雅的法国人就是这么任性!

甚至有人说,迎宾的台阶上都有大便……

(1)袁家坝煤炭清洁展览会:

如何解决大小便:例如明代,“乾清宫门围墙之内,左右廊房之朝南半间者,曰东夹墙、西夹墙,又慈宁宫西第等处,皆宫眷、内官便溺之所。”(见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大内规制纪略”)而后这段话与晚明时吕毖所撰《明宫史》卷一相吻合,且更详细。所载原文:

乾清宫门围墙之内,左右廊房之朝南半间者,曰东夹墙,曰西夹墙。特制粪桶坚好,仍于帮沟处以木板为墙,离地二三尺,开圆孔,安竹筒长六七尺者十余根,为内臣便溺免沾污衣靴也。慈宁宫西第等处,皆宫眷、内官便溺之所。乾清宫是内廷后三殿(乾清、交泰、坤宁)中的第一座正殿。清代时,如“康熙南书房擒鳌拜”、“两次举办千叟宴”、“刺杀皇帝的壬寅宫变”等事都发生在这里。所以将其视为是故宫内廷的日常解决便溺之事的记录很可信。这也是《明宫史》也被《四库全书》收录的缘故,至于南北两京与明清两代的问题,逐一后述。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特制粪桶,如今可见有清代样式,如图:

比起以前常见的恭桶、便盆或夜壶,其实更像早期的铝制饭盒。而对于除臭,多用如煤渣炭灰或草木灰吸附臭味,与今日的环保马桶原理非常相似(只差生物降解)。

于寝宫内如何处理。这个《清宫述闻》有记,“娘娘行使溺之盆,木匣盛着,外袱布套,便溺不出寝宫。完毕后木盆在下层洗涮(这处便是马桶了),凡太监不能近事,均有下屋女子承当。”再之后就是净军的活计……

粪便运往何处。明清两代都有“净军”,但它不是禁军。顾名思义,这只部队是由宫中阉宦、被处罚的官囚以及自阉者组成的。像上一段提到的刘若愚,便被贬官成了净军中的一员。( 此段内情可见《明史·宦官》,刘若愚与王敬、蒋琮、张忠、崔文升等人,当时皆充为孝陵卫净军。)

净军不仅需要负责内廷上的安保工作,也需要负责诸般杂务。而运送、倾斜粪便也是应有之责。不仅如此,如这段:

宫墙之外,砖砌劵门,安大石于上,凿悬孔垂之,各有净车在下接盛。于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日开玄武门及各小门扫之。负责看管净车的就是净军,每十日一收,到清时也是如此。而且像皇帝每日的大便,还要由他们用手捧着给太医观察成色,判断有无病情……那么每十日的运送过程,是由城内的夫匠及打扫净军抬运堆积粪壤。明南京时为元武门,后至清代为止,为神武门(记为朱棣改名),外城则为安定门(别称粪门)。关于这个也有记录:

“嘉庆九年十一月逾旨:黎明时,僧人溷(藏净车里)入神武门,即被拿获。”由此也可看出,明清两朝或南北两京,大致上行事是基本一致的。

粪便的运送和处理:于刘若愚所记时,是要运送到孝陵等地用于种菜。但在迁都北京之后,虽然我未了解太多,但继续种菜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菜户营,便是专门供给宫中菜果的。历史可见有这样的记载:

《明实录·世宗实录》记载:“永乐初设上林苑监于京师,取山西平阳泽潞民充之,使蕃育树艺,以供上用。”《耳谭》记载:“蕃育署首良牧、林衡、嘉蔬,所谓外光禄也,统于上林苑。……永乐二年,移山西民填之。有恒产,无恒赋,但以三畜为赋,计营五十八,旧有鹅鸭城。”

也即是说,该地成名、成制于明代永乐(1403—1424)年间,放到今天这即615年的历史。但不管种菜植树,需要有肥,那么显然仅仅宫中这点不太可能够用。

至于清代,承袭明代的可能性很高。但也有民间传言,一说圆明园附近水稻,二说小汤山反季节温泉菜。起码在北京西站建成前后那段时间里,菜户营相对还是很荒凉的,也确实还有好大片菜地。

另发一张文书房太监们常去的“西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zhanhui/gj-zh/1832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