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物 真实的广东农村是什么样的?

真实的广东农村是什么样的?

一个在广东住了十多年的山东人。

看见别人发的贴子里,拿着广州周边的富裕村、甚至都不应该叫村的来说事,觉得不符合客观事实,我在广东待了不少年,是粤西一个叫阳江的地方,我觉得像这样的地方,才是一个真实农村的表达。我写过一个系列,今天专门选一篇过来,这里不富也不穷,这里很幸福!

以下正文:

塘寮,其实叫糖寮,通俗地讲就是榨糖的作坊,应该是这个意思。以前我去过的一些村庄,大多残破,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少且多老人和孩子,而塘寮转变了我以前这个想法:这里人丁兴旺,少有废置的房屋,大多都有人居住,且村里村外、村前村后,环境优美、整洁卫生,且该村村头曾中文秀才、村尾曾出武举人,是有“村头文秀才、村尾武举人”之说。 以前还真是很少发现有用石碑写上村名立在村头的,只有象东平那样的大镇才会有这“待遇”,并且还远远地立在三山高速公路出入口,人家塘寮不也一样在村头立了一块写有“塘寮”的石头在村头。 象塘寮这样的大村,村前池塘那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了,这是一个大村的标配。 池塘周边郁郁葱葱、鲜花盛开。 村头还建了一个不小的植物公园,里边以竹子为多,只见青竹参天,小径幽幽。 出竹林进村前两棵大榕树一左一右,正值秋末,落叶遍地,极尽优雅。 榕树边上还散落着不少石辊子,据说以前用来榨糖时用的,如今均废置,散落村头倒也成了一景,也是村史的见证。 这是村里的主巷道,据说这样的巷道有十六条之多这也是塘寮村的特点之一,别的地方基本上坐北向南,而这儿却是坐西向东。 东西向的主巷道较宽,干净整洁,路面也大都经过水泥硬化,但房屋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样貌。 南北向的巷道较窄,其实主要是用来采光,所以塘寮村在规划上比别的地方要科学一些,除了防盗,还兼顾宜居。 从巷口望去,生活气息纯朴、自然,富有南国气息。 老人家就是村头巷口的第一户人家,老两口都年过八旬,但身体硬郎,热情好客。老太太是广西人,是跟当初在广西当兵的老汉嫁过来的,这说起来老汉应该是建国前的老兵,致敬。 老人家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对面这栋房子也是她家的,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在里边已不再住人。征得老人家同意后,我们进到里边参观了这座两百年历史的老屋。 村里房屋以青砖为主,但也有不少这样的土坯建成的房子,在年代上来讲,这种土坯建成的房子应该比青砖的房子还要久远。在我老家,小时候的记忆里,差不多都是这样的老房子,这种土坯大概有四、五十公分厚,冬暖夏凉。 其实这才是土坯房的原始模样,外边有一层白色的、用石灰抹成的墙皮,除美观外还用来防雨,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而剥落了。 一面是土坯房,一面是青砖房。南北向的巷道更显悠长,巷道里少有人出来,婉然、宁静。 整个村庄按井字格建设,布局科学合理,除排水、采光、交通方便外,据说还可以防盗。一个少年从十字巷道口跑过。 因为是周日,村里有不少孩子,他们很是好奇我们这些外来客,略带羞涩地望着我的相机看。 本次探访古村落,我带了“庞大”的亲友团,大小、老小六、七号人,大人孩子竟然在这儿玩的很高兴,让我很是意外呀。 我们也很好奇,在村里东瞅瞅本看看。剥落的墙,青色的砖,狭长的巷道,浓缩了岁月。 村里人很好客,常有人跟我们过来搭讪。好在这次咱有翻译,至少在语言上没障碍了。 听到动静,一位老者从家里出来…… 这位老人可不一般,是村里有名的“模特”,常有记者来访的时候,都请他来当演员,让他劈柴、挑担,每次都忙的不亦乐乎,报酬就是每次采访后能得到记者送来的照片。 不过从外表看来,老人家鹤发童颜,的确有“大腕”的潜质。 天气渐晚,鸟归巢人归家,村里更安静了些。 暮色下,在村里人热情引导下,我们爬上了他家的房顶,可惜只有两层,不能一览整个村庄的全貌,但也拍下了暮色下安静、祥和村庄。 月亮从村后边升起来,家家户户从门缝里撒出一片光芒。 岁月已经模糊,记忆已经淡去。文武塘寮从远处走来,又从现实走远。现在塘寮,人们生活安宁、富足、祥和。象塘寮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大多数的村庄,正在或将要消失,其实这也是我记录村庄的一个原因之一,村里的人们,因交通、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正源源不断地从村里迁出,在生活更为便利的地方盖新房、建新居,抑或进城、住高楼,原来的村庄成了一座座空房,年久失修,何时消失,只是时间的问题。我敢断言,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村庄也许真就成了记忆,而塘寮,则有可能成为农村生活的活化石,它的建筑、构造、布局以及风俗。 这可能才是一个真正的、客观的广东农村,也不能拿富与不富来衡量,而是以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来衡量。我是南方之南,欢迎关注。 我出生在粤西湛江的一条渔村,村里很多人自己有船,打渔为生,或是做些相关的买卖,比如我爸之前也做海(打鱼),后来就在霞山东堤卖花蟹。当时他一边打鱼,一边还带我,把我放在船上自己玩。

说实话,村里的人不穷,起楼都起三四层,我家经济条件一般,也起了四层。对农村人来说,起楼是家族传承的使命,有几个儿子就要起几层楼。但这对农村家庭来说也是很大的负担,起了也没什么人住,还要在城里供房,但不起也不行,在村里抬不起头。

在粤西农村,除了田地、楼房、水塘、荒地、树林、渔港等基本元素外,我们还有神庙和宗祠。比如我村就是“康班庙”和“武帝庙”。宗祠是五条村一起的,因为我们都是一个姓,但每条村还会有祖祠。也就是说,按规模分为:大宗——宗祠——祖祠。

粤东粤西很多福建移民,包括我的祖先,也是福建莆田过来的,福建移民有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观念。所以,在我们村,我父母一带都生得比较多,一般是四五个,至少三个。但到我们这代,看得比较开,不会生那么多了,毕竟生活压力大。

现在村里年轻人很少了,大部分外出打工和做生意了,过年过节或是年例时才回来,所以显得比较冷清。偶尔回村,夏天看到一些长辈在大榕树下乘凉,研究打奖,或是打打牌什么的,日子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流走了。对了,补充一点,村里都有文化楼,也就是以前戏台的升级版,文化楼入伙,是每条村的大事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xny/sw-xny/1979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