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伏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唐玄宗李隆基这一生经历的政变、兵变太多,先是看着神龙政变发生,后来主导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为帝时期猜忌多疑往死里打压太子,一日之内处死了三个儿子。他始终是高高在上的,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却不曾想在他安逸享乐的晚年,安禄山跑出来弄了个安史之乱,生生逼着李隆基抛下江山和子民逃跑,而在逃跑的路上,他又经历了一场背叛式的士兵哗变。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嵬兵变和神龙政变是有相似之处的。神龙政变是以宰相张柬之等五位大臣联合李唐王室发动的一场以诛杀二张兄弟为目的的宫廷政变,而太子李显是他们拉来充作保护神的,以确保政变的合法性。当然结局是出人意料的,在二张兄弟被杀之后,他们又逼着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

马嵬兵变则是龙武大将军联合太子李亨发动的一场以诛杀杨国忠兄妹为目的的兵变,其结果就是杨氏兄妹被杀,而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两者的不同点就在于谁是主导的问题。神龙政变中张柬之是谋划已久的,太子李显是被动的参与,而马嵬兵变则是太子李亨主导的,说动了陈玄礼来领导兵变,但他们的目的并不尽相同,陈玄礼只想诛杀杨氏兄妹,而李亨则还想要逼宫。

我们先来看看马嵬兵变的背景。唐玄宗时期,“内重外轻”的府兵制已经遭到重创,不要说对外的征战,即便是宿卫京城,能调动的府兵也已经是达不到唐初的水平。723年,宰相张说建议实行募兵制,招募兵士护卫京师,这就是彍骑的由来,最开始彍骑还有十二万人,但到了天宝年间则数量上已经达不到十万,不过七八万人的样子。而相对的,这一时期方镇的设置却使的使得边镇兵力变大。全国设十大节度使,总领495000兵士,这已经是相当严重的“内轻外重”。

节度使制度的设立最终导致节度使拥兵自动,逐渐与中央政府相抗衡,尤其是宰辅与节度使之间矛盾重重。节度使与方镇中的士兵黏度很大,他们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军团,他们服从的是节度使而不是皇帝,这让皇帝对节度使的把控空前变弱。而节度使们一面拥兵自重一面还要提防朝中重臣的暗算,说起来也是很幸苦的。

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就是宰相杨国忠和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杨国忠不断向李隆基进言安禄山会谋反的事实,安禄山能证明一次却不愿意二次、三次甚至无数次的证明自己,所以本就有反心的安禄山就起兵造反了,造反的名义就是诛杨国忠以清君侧。

当时安禄山号称有大军20万,浩浩荡荡南下,势不可挡,很快就攻下了洛阳,直逼潼关。李隆基一错再错,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又用上了哥舒翰,只是在哥舒翰坚壁不出的时候,杨国忠又撺掇李隆基逼哥舒翰迎战。20万大军毁于一旦,长安也陷落在即。

72岁的李隆基拄着拐杖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南下,陈玄礼带着几千禁卫军护送。天气炎热,饥渴难耐,士兵们心里有一万只草泥飞奔而过,陈玄礼看着还围在李隆基身边的杨国忠就气不打一处来,正是此人让他那曾经英明神武的上司变得昏聩不堪。如果能除掉杨国忠的话,可能这一切的灾难就过去了。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很快,太子李亨就让心腹太监李辅国找到了陈玄礼,想要合作除掉杨国忠。李亨在找陈玄礼之前实际上已经策反了不少士兵,但仅仅是士兵还不够的,陈玄礼才是最关键的人物。

陈玄礼跟了李隆基至少已经45年,在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果毅都尉陈玄礼就跟随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成为李隆基信任的武将,然后在李隆基登基后,宿卫宫中,成为龙武大将军,只向李隆基尽忠。所以在这次逃亡中,李隆基让陈玄礼统领禁军负责护卫工作。

李亨只要将陈玄礼拉拢过来,自然事半功倍。当然,陈玄礼也的确选择和李亨合作,在到达马嵬驿的时候,士兵哗变了。他们将杨国忠乱刀砍死,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以及御史大夫魏方进,韦见素也差点被杀。听到动静的李隆基出门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众人异口同声说杨国忠谋反。已经狼狈至极的李隆基无心细问,只是让众将士退下,但是大家整整齐齐站在那里,谁也不曾退去。

李隆基只好派高力士来问话,陈玄礼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意思很明显,杨国忠已经被杀了,杨贵妃不能留,她,也要死。虽然李隆基认为杨贵妃并没有什么罪,想要保下她来,但是众怒难犯,将士们并不愿意留下杨贵妃。

最终,杨贵妃还是被高力士带去佛堂,然后被勒死了。陈玄礼亲自看过杨贵妃的尸体之后,第一时间带领将士们下跪,叩头谢罪,以示忠诚。李亨见是这个局面,知道逼宫之事已经不可能进行下去了。之后,唐玄宗由陈玄礼护卫着继续南下入蜀,而李亨则选择留下来平叛,然后北上灵武。

当唐玄宗还在入蜀的路上的时候,李亨已经在灵武僭越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无法,只得承认唐肃宗李亨继位的合法性。这是陈玄礼万万没有想到的,他之所以愿意发动兵变只是为了除掉杨国忠这个祸害,却自始至终对李隆基尽忠,所以并不存在落井下石一说,但是,不得不说,李隆基能成为太上皇确实有他的功劳。

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在最后几年里过的相当憋屈,尤其是被迎回长安之后,被软禁了起来,起初还有高力士和陈玄礼的陪伴。最后,李辅国在唐肃宗的默许下将李隆基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孤独中死去。更有意思的是,过了还不到半个月,唐肃宗也去世了。

陈玄礼不是落井下石,是护主心切,是用心良苦,当然结果也是苦的。陈玄礼从始至终只想当李隆基的忠臣,也始终将维护李隆基的利益放在首位。安禄山打着“诛杨国忠以清君侧”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当时的唐朝因为藩镇的崛起已经呈现君弱臣强的态势,安禄山的突然发难,让没有思想准备的唐朝瞬间败势如潮,随后唐朝首都长安城沦陷,唐玄宗在陈玄礼的保护下逃离长安。唐玄宗跑路时仍然不忘带上他最爱的杨贵妃、最宠信的杨国忠,可是跑到马嵬坡时,在已经被皇太子李亨“策反”的陈玄礼的授意下,军队哗变,要挟皇帝诛杨国忠以毁安禄山“清君侧”的旗号,唐玄宗沉吟过后点头答应。可是,让唐玄宗没想到的是,在杨国忠被诛以后,军队竟得寸进尺要求玄宗赐死杨贵妃,以免将士后顾之忧。最终,唐玄宗忍痛割爱。

在“马嵬兵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便是陈玄礼将军。

皇太子李亨忽悠陈玄礼,陈玄礼对唐玄宗李隆基“落井下石”:陈玄礼作为李隆基的忠臣,按理说是不会违背李隆基的意志的,可是“马嵬兵变”却是实实在在地扇了李隆基耳光,可是我想,即使历史重演,即使他曾经后悔过,我相信他仍然会做出这个选择。从李隆基诛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到登基当皇帝,再到“开元盛世”,陈玄礼都站在李隆基旁边给予李隆基最大的支持。每次面对堕落得越来越深的李隆基,陈玄礼皆是欲言又止,因为李隆基是君,他只是臣。

这时候皇太子李亨跳出来了,对陈玄礼说,老陈啊,这些年我老爸将好不容易攒下的家产几乎挥霍完了,现在又遇上安禄山造反,我大唐江山危在旦夕呀,你愿不愿意帮我,不,你愿不愿意帮我老爸?!

陈玄礼沉吟许久,重重地问,怎么帮?

李亨眼神跳跃,清晰地吐出两个字,逼宫!

李隆基是皇帝,不论是李亨还是陈玄礼,在李隆基面前都只是臣,臣想要给君拨乱反正,除非是君同意,否则只能逼宫,没有别的路可以走。陈玄礼被李亨忽悠了,成了被李亨利用的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陈玄礼的初衷只是希望通过这场兵变让李隆基醒悟过来,不要继续沉迷美色,更不要再宠信奸臣小人;可是李亨的目的却是让借此李隆基退居二线,然后自己上位当皇帝。当然,陈玄礼最终决定发动兵变,也有李亨作保的原因,所谓“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李亨便是那位个高的。

马嵬兵变从策划到实施,陈玄礼所能主导的几乎只有授意他手底下的士兵哗变,让他们闹起来,威吓李隆基,毕竟当时李隆基的逃命,没有军事力量怎么逃?李隆基只能选择妥协,要么是杨贵妃和杨国忠死,要么便是他陪着杨贵妃和杨国忠一起死,他能怎么选?同时,晚年的李隆基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是屡出昏招,导致朝野离心离德,为了挽回人心和政治名誉,李隆基也不得不选择牺牲杨玉环和杨国忠。陈玄礼的初衷正是如此,逼迫李隆基抛弃杨玉环和杨国忠,让他在这股压力下,重新变回当初那个盛世明君,因此,他同意并全力支持了李亨的“清君侧”计划。

然而,结果却并没有朝着陈玄礼设想的方向发展,经过马嵬兵变的李隆基不仅没能振作,反而是威信更不如此前。这也是陈玄礼当初没有考虑到的事,皇帝被手下人逼宫,作为皇帝李隆基的威信必然是一落千丈。李亨则迅速抓住这个机遇,收揽人心,获取政治和军事支持,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先斩后奏”宣布即皇帝位,逼着李隆基退居太上皇。陈玄礼完全没有料到李亨会这么做,竟然已经等不及了。

马嵬兵变从始至终便是李亨利用安史之乱而设计的以逼宫夺位为根本目标的“阴谋”,陈玄礼则只是被蒙在鼓里的沉浸在自己幻想里的可怜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xny/gf-xny/2023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