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伏 风能和水能和成就

风能和水能和成就

水能: 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的高度超过了三百米. 我国有较大的河流1500多条,水流能的蕴藏量达6.8亿千瓦,已经开发利用的有3.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建国以来,我们在水流能的利用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在黄河上有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八盘峡、青铜峡等大型水电站,总发电能力356万千瓦.在长江干流已建成葛洲坝水电站,发电能力271.5万千瓦.我国西南各省水源也较丰富,建立了许多水电站.截止到 1988年底,我国已建成水电站的总功率3 200万千瓦,这些水电站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长江上的三峡工程又将是一个超大型的水电站.尽管如此,我国由于人口多,人均能源的占有量还不充足,节约能源,开发新的能源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海水潮汐也具有巨大的能量.人们在潮汐发电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成功,利用海水涨潮和退潮时海水的动能带动水轮机工作.为开发新的能源开辟了新的道路.我国海岸线长达 18 000千米,沿海省份已经建成了一些中小型潮汐电站. 风能: 最新统计表明,2001年全球风能发电总量达到23300兆瓦,其中德国风能发电量为8000兆瓦,位居全球首位。 据德国媒体援引一家美国环境研究所的统计数据介绍,继德国之后,去年美国风能发电量为4150兆瓦,西班牙为3300兆瓦,分居二、三位。 相关统计表明,利用风力每发一度电,可减少排放970克二氧化碳。为了具体落实《京都议定书》有关减排指标,利用风能发电成为德国环境部门的首选之一。 据介绍,目前德国正在审理28项要求建设海上风能发电站的申请,预计到2003年德国风能发电量将超过水力发电量。 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了完成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定额,都非常重视风能发电,在20世纪的最后两年,全世界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欧洲,为了实现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对风电实行较高收购电价的激励政策,促进了风电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一位利用风车发电的经营者回忆20多年来的变化时说,从技术设备来讲,过去的风车叶片比较重,现在的风车叶片是玻璃钢的,轻便耐用;过去的风车个头普遍比现在的要小,现在风车高的可以达到120多英尺以上,风车越高风力就越大越稳;现在的风车发电机组简化,而发电量越来越大,80年代初,单机容量一般不到100千瓦,现在是1000多千瓦;现在的风车由电脑控制,不管从哪面来的风都可以保持旋转;现在风车性能越来越好,故障率大大降低,不仅外表美观,也便于维修。 从经济角度来说,虽然更换新机器投入多,但发电率大大提高。比如装一台新的单机容量在1兆瓦到1.8兆瓦的风车,费用是80年代机型的20倍,但它的发电量却是过去的120倍。由于技术设备越来越先进,成本越来越低。去年美国的风能发电平均每千瓦时的成本费用在强风区是4美分,弱风区为6美分。而80年代每千瓦时的成本为80美分。 因为有了减排温室气体的要求,欧美政府才对风能发电大加青睐,并制定了许多政策来加快风电的开发。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大规模风能发电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部地区开始兴起的,70年代世界发生石油危机以后,各国都加快了大型联网风能发电机组的研究和开发。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鼓励开发风能发电,给予开发者多种优惠政策:不仅购买设备完全免税,而且投产后再给予生产税部分减免,从而使风能发电出现了一次高潮。 最近两年风能发电又出现了新的势头。除联邦政府继续实施购买设备免税和每发1度电,减税1.5美分的优惠政策,一些州和地方政府还有自己的鼓励政策。因此,去年一年美国对风能发电的投资达到了17亿美元,新装机总容量为1700兆瓦,比往年增长了一倍多。 在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风能发电取得了长足发展。到去年年底,全国已经建成的不同规模的风力发电场27座,装机容量39.93万千瓦,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些差距。最主要的是在风电设备制造方面,我们还没有独立开发的技术,只能与外国合作生产国外设计的产品,成本比较高。现在的风电上网电价每千瓦时比煤电等高出0.3—0.4元。尽管这是保护环境的代价,但对那些经济发展缓慢、电网比较小、电价承受能力差的省份和自治区,过多发展风电将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与欧洲提前突破预定风电装机目标的情况不同,我国没有完成原来电力部计划的2000年风电装机100万KW和国家计委制定的40万KW的目标,因为1997年以后中国电力从电力紧缺转变为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形势,风电的发展受到成本过高的制约。施工程师说:“很多人认为风能发电现在成本比较高,还是等成本低了再发展。我个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你现在不发展,把这个产业给耽误了,我们看到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那么快,很着急。国家计委计划,2005年要达到120万千瓦,现在还剩下3年多,时间很紧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xny/gf-xny/1296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