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招标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的巨大变化: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30年来,作为体现地方经济实力的标杆,山西财政总收入节节攀升。1978年,全省财政收入仅19.6亿元,2007年达到1200.5亿元,增长60.1倍,年均增长15.2%。伴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强力增长,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建设成就斐然。

产业结构升级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国民经济的重大突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20.7:58.5:20.8演变为2007年的4.7:60.0:35.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30年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完成5631.6亿元,年均增长18.4%。其中交通运输投资累计完成2080.1亿元,年均增长18.2%。持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使全省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2007年全省公路线路里程数达到11.99万公里,是1978年的3.8倍。

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立足于内陆省份区位特点,依托资源优势,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指引下,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15.7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32.1倍,其中出口增长23.8倍。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7年的11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2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6元,分别增长37.4倍和35.1倍。

扩展资料:

一、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辉煌的30年,巨变的30年,经过30年的发展。

山西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我们也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中部和周边省区中,山西仍属于欠发达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方面问题仍然较多,等等。

二、30年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

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崛起和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新的发展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当前,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目标,对改革开放又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山西统计信息网-改革开放30年山西在转型、跨越中崛起

改革开放30年三晋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1978年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来,山西人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15.6万平方公里的三晋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速达到10.1%,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全省生产总值总量由1978年的8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73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1倍。 人均生产总值实现同步增长。30年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5元增加到2007年的16945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2.2倍,年均增长9.0%。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只有19.6亿元,1988年翻了一番,达到39.0亿元,1995年超过百亿元,达到129.4亿元,2006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7年达到1200.5亿元,比1978年增长60.1倍,年均增长15.2%。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产业结构由以农业、工业为主向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20.7:58.5:20.8演变为4.7:60.0:35.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65.1:19.6:15.3演变为40.0:26.3:33.7,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1978年,全省工业经济类型只有国有和集体经济成份,国有企业单位数占工业企业单位数比重为27.2%,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1.7%;集体企业单位数占72.8%,产值占18.3%。到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单位数比重下降到14.3%,总产值比重下降为51.8%;集体企业单位数占16.0%,总产值占3.1%;其他类型企业从无到有,单位数比重达到69.7%,产值比重达到45.1%。国有经济一枝独秀的传统格局被彻底打破。三、商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能源基地作用日益彰显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只有707万吨;2007年产量达1007.1万吨,为1978年的1.4倍。2007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8.1万吨、47.3万吨和83.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8倍、11.1倍和47.8倍。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张。2007年,全省原煤产量6.3亿吨,全国第1位,比1978年增长5.4倍;焦炭9897万吨,全国第1位,增长26.8倍;发电量1760.5亿千瓦时,全国第7位,增长15.5倍;粗钢2506.4万吨,全国第5位,增长19.9倍;钢材2097.3万吨,全国第8位,增长27.3倍;化肥368.7万吨,全国第5位,增长10.4倍。能源基地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1978年山西外送能源总量为4698.5万吨标准煤,1993年全省外送能源总量超过2亿吨标准煤,2003年超过3亿吨标准煤,2005年超过4亿吨标准煤。2007年,全省外输能源总量5.4亿吨标准煤,为1978年的11.6倍。其中,外送原煤4.9亿吨,洗煤4460万吨,焦炭6983.8万吨,电力462.6亿千瓦时,分别是1978年的9.3倍、21.9倍、279.4倍、165.2倍。1979-2007年,山西累计向省外输出能源总量61.2亿吨标准煤,年均输出2.1亿吨标准煤。四、消费市场日益繁荣,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消费市场逐步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2007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14.1亿元,是1978年的59.1倍,年均增长15.1%。旅游业发展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从1978年的1.1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73.8万人次,增长了65.4倍,年均增长15.6%;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88.8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亿美元,增长248.7倍,年均递增21%;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从1984年的300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8529万人次,年均增长12.2%;国内旅游收入从1984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了563.7亿元,年均增长29.7%。旅游业正在成为山西经济一个新的支柱产业。金融、保险、证券业等其他服务业快速发展。200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万亿,达10041.8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419.3倍,年均增长23.2%;各项贷款余额5394.5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114.8倍,年均增长17.8%。2007年末全省各类保险机构达到1385家,保费收入由1980年的129.1万元扩大到180.4亿元。境内上市公司由1993年的1家发展到2007年的26家,股票筹资额由1993年的1.7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8.7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明显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全社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735亿元,投资总量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57倍。其中,煤炭、炼焦、冶金、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累计完成投资6132.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38.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累计完成投资2534.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0%,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6.1%。持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使全省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根本性改变。 交通运输能力得到迅速提高。2007年末,全省公路线路里程达到11.99万公里,是1979年的3.8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893公里,实现了与河北、河南、陕西等周边省份的全联通,基本实现了省会与各地级市3小时通达。全省84.6%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境内铁路营业里程达2512公里,比1978年增加455公里。航空方面,逐步形成了以太原武宿机场为中心,长治、大同、运城等支线相结合的省内民用机场体系。2007年全省旅客运输周转量373.9亿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8.7倍,年均增长8.1%。货物运输周转量1613.5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7.7%。 邮电通信业长足发展。2007年末,全省固定电话用户859.0万户,比1978年增长161.1倍,年均增长19.2%。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100%,全省农村电话用户由1978年的1.77万户达到了2007年的297.5万户,增长167倍多;全省移动电话用户由1992年的不足2000户达到了2007年的1420.4万户。2007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440.7亿元,比1978年增长399.6倍,年均增长23.0%。 六、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15.7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32.1倍,年均增长22.8%。其中,出口由1990年的2.6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65.3亿美元,增长23.8倍,年均增长20.8%;进口由0.9亿美元扩大到50.4亿美元,增长56.9倍,年均增长27.0%。目前,与山西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90个,其中进出口总额上亿美元的贸易伙伴达到23个。 利用外资成绩明显。山西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中心环节和重中之重,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山西积极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通过港洽会、中博会、珠洽会、煤博会等一系列大型招商活动的开展,山西招商引资的触角已成功伸向长三角、珠三角、沿黄协作区、环渤海经济区、中部地区。2007年,全省利用外资额达19.1亿美元,是1990年的近50倍。 对外投资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项目和业务逐步扩大。2007年末,全省在境外投资企业达到43家。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5.6倍。 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总体实现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4元增加到2007年的1156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1.6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5.7元,分别增长37.4倍和35.1倍,年均增长13.4%和13.2%。200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422.4亿元,比1978年底的7.2亿元增长752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275元增加到2007年的8102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91元增加到2683元,均增长28.5倍。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逐步由温饱型向享乐型和发展型转变。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2.1%,比1978年下降2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5%,下降28.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人均4.53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人均27.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9.4平方米提高到25.8平方米。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并从2003年开始,开展了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愿参加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到90%,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险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山西作为中国中部内陆欠发达和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初山西仍有近1000万贫困人口。到2007年底,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为36.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00年的28.7%下降为6.6%,低收入人口由2000年的289.3万人减少为84.3万人。 八、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得到不断发展。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调整教育结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末,全省高等学校发展到59所,比1978年增加了43所。在校人数达到48.4万人,比1978年增加46.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88所,增加了15所。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6%。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1979―2007年,全省获省级奖励的成果7248项;1985―2007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229 项,其中科技进步奖193项,发明奖36项;专利申请量由1985年的140件上升到2007年的3333件;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由1990年的10.8亿元增加到534.8亿元。 卫生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省卫生技术人员1978年的7.6万人增加到2007年14.9万人,卫生机构由4995个增加到1003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由6.5万个增加到11万个。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3.26岁。 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全省有博物馆86个,公共图书馆122个,分别是1978年的5.7倍和2倍。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2.2%和96.5%,分别比1978年提高22.2个百分点和42.5个百分点。2007年,话剧《立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特别奖。《一把酸枣》同时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末,共有体育场104个、体育馆34个,分别比1978年增长5.5倍和10.3倍。全民健身场地占地面积由2004年的47.6万平方米扩大到2007年81.7万平方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辉煌的30年,巨变的30年,经过30年的发展,山西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我们也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中部和周边省区中,山西仍属于欠发达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方面问题仍然较多,等等。 30年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崛起和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新的发展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目标,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实现山西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新部署。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自觉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创造三晋大地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qy/zb-qy/758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