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招标 书法张建才,(中国一级书法家名单)

书法张建才,(中国一级书法家名单)

转自《中原书法传媒》

张建才传

王幅明

一、少年画痴

张建才书法张建才,号风薮主人,1962年11月生于河南省信阳县明港镇。从小在父亲书法张建才的辅导下爱上书法。父亲张文武曾任明港镇中山街街长(居委会主任),比较注重对子女爱好书法张建才的培养。那时的小学设有大字课,但毕竟课时不多,光靠在课堂上写是很难写出名堂的。其父亲的颜体楷书写的很好,每天下午放学后他就在院子里按照父亲给自己写的《百家性》字帖认真临摩,晚上再由父亲给他批改、画圈、示范。父亲经常出差,也给他买过字帖,其中有《雷锋日记》《鲁迅日记》等。由于他的认真学习,毛笔字在小学阶段已很出众,经常为班里或学校写些标语。

上初中后又迷恋画画,父亲经多方联系,给他找了之一位老师,既明港毛巾被单厂的美术设计师王留妮,名字虽象女的,其实是男性,在镇上颇有些名气。王老师是农村出身且子女较多,家里生活较为窘迫。每次与父亲一起去,都会带一些母亲亲自腌制的咸菜等送给老师。王留妮则送张建才速写本和不同型号的中华铅笔、毛笔等绘画用品,教授他如何画速写和素描。由于请教方便的缘故,后来又拜家住较近的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在县二高教语文的李广谦为师学画。他在初中时美术水平已很突出,常跟李广谦老师一起出去画专刊、应邀在工厂的墙壁上写大标语、画领袖像并受学校委派,与学长一起到外县收集美术资料等校务工作,像是学校的一名编外员工。

1979年高中毕业。他报考了大学美术专业。因没有经验,不知道报考美术专业的文化课是随高考一起考,误以为考专业的都单独统一再考文化课。虽然专业成绩颇佳,但最终因没有文化课成绩而与上大学失之交臂。1979年是他的黑色之年,除了无缘大学外,还有父亲的去世。父亲脾气不好,遇事爱发火,但心地极为善良。为父亲送葬时的场面令他终生难忘。当年父亲带他去找老师时走的也是这条路,那天下着大雪,深陷在雪地上的两行脚印,一遍遍在他眼浮现,令他泪流满面 。建才是独子,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他的性格继承母亲的因子更多一些,平时话语不多,性格内向,坚毅有恒,生活自立能力强。

那个时期尚有国家干部职工去世后,有子女顶替接班的政策,因考虑自己有特长,或当兵或找工作还是有优势的,于是就把接班指标让给了二姐。

极度的伤感与失落的打击使他决定不再复读高考,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尽早参加工作,这是他当时想法。他的之一份工作是在县影剧当美工,画海报写广告制幻灯片,属于临时工,其间参加了信阳地区电影公司的摄影培训班和电影海报会展,为他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0年12月,遇到了正式招工的机会,被安排在信阳县明港粮食加工厂,招工指标是炊事员。工种虽不理想,但机会难遇,据说是最后一次全民工招工,只好认了。说是炊事员,实际上没当,而是下车间。具体工作是在面粉车间接麸皮和接面,每天 24小时三班倒,无论酷暑严寒、雪雨雷电都不能迟到。工作既苦、又累,劳动服都磨烂了,也许这就是劳其筋骨。半年后,由于绘画特长在当地的知名度被明港百货公司借调当美工,做商店装饰和橱窗布置。经理陶守章特别重视这项工作,派他去武汉车站商场学习商店装饰、橱窗设计。之后,他对明港百货公司所有批发、零售商店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布置,由于工作水平的出色又陆续为五交化公司、地区百货公司等单位做商店设计与装饰。

在百货公司工作期间,他的兴趣逐渐从美术转到书法上。这种转变有时可能只是缘于偶然的事件。当时他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短文,里面谈到在人生的旅程中,自己要能够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方向。他读后感觉犹如醍醐灌顶,茅舍顿开。下决心重新找到适应自己的路。经过认真、冷静思索,搞美术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永远无法与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抗衡。同时,还有一件事也对他触动很大。一个学长写了幅书法,拿到他那里做简易托裱,托裱后感觉很好。当时求他画的人也不少,不厌其烦,心想,有一天也能以自己的书法送人,就方便快捷多了,再加上自已从小练就的基础和不曾丢弃的对书法的热爱,兴趣遂即转到了书法上,从此走在了他追求人生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书法之路。

展开全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看到无锡书法艺专招收函授生,便报名参加了。

1984年2月,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书协在郑州联合举办首届“中原书法大赛”。限于参赛指标,张建才作为县里观摹代表到现场参观。因没有入场票,前面的人进去后再把票传出来,才得以进去。他目睹了当年书法热的盛况,并为之感染和感动。同年,参加了县里书法比赛,荣获一等奖。从此,他的书法在县里书法界渐渐崭露头角。1986年底,正式调入信阳县文化馆明港分馆,成为业务骨干,负责美术、书法、摄影工作,经常与镇团委、工会等地方机构联合开展活动,与同道一起成立了当地有史以来的之一个信阳县明港书法美术协会,在大家的推举下任会长,期间举办了多次书画讲座和书画展览,得到当地 *** 及书画界的广泛好评。

二、“学书法,不要学我”

父亲在世时,为他订了多种画刊,那时能够个人订画刊的不多,特别是当时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大好,由此可见张建才的父亲在对待子女教育和培养上的良苦用心。他关注报刊上发表的书法作品,喜欢的就剪下来,粘贴在一个大本子上。当他之一次看到张海书法作品时,内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激动,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冒味的给张海先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喜爱之情和真诚的求教之心,并把模仿临写张海的汉简隶书拍成照片,一并奉上请张海指点。过了一段时间,他欣喜地收到了张海的回信。张海说:“学书法,不要学我。因为我也在探索之中。要多临古人法帖,先学隶书再写汉简。”信不长,但句句话都令他难忘,给他指明了学习书法的正确路径。这期间,他有一些作品还在《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青年导报》和《信阳日报》等发表,并收到众多读者来信。

1987年5月,县里组织去开封参观临书大展时路过郑州,张建才利用转车空隙特意到省书协去拜访张海先生,这是他之一次见到张海。因为之前多次通过信,张海对他有印象。己近中午,张海很忙,仅仅说了几句话便自觉主动告辞了。后省书协举办书法函授院,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热爱的书体自由选择导师,他就报名参加了张海的研修班。函授每个月导师批改一次作业。一年下来,他在张海先生的亲授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毕业时的临帖竞赛,他得了一等奖。

1987年9月,他报了南京艺术学院黄惇的进修班,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终因收费较高,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加上工作及生活的不便,没能成行。

省书协为纪念成立10周年,拟于1990年秋天在北京举办“河南书法周”等系列活动。省书协安排宋华平联系他,能否在省书协在鸡公山开完会返郑途中找些赞助,他一口答应并及时找到镇领导和信阳钢厂。在张海等为答谢信阳钢厂写字的间隙,他拿出自己的近作请张海指点。张海看后,认为进步不够明显。张建才慨叹:“是啊,毕竟离老师较远,请教不便。如果近的话,会时常教,进步肯定会快一些。”张海沉思了一会,说:“书法张建才你回去给单位说一下,到省书协帮助工作如何,单位发工资,省书协发点补助。”他是单位骨干,单位会放吗?加上孩子尚小,还不足3岁,家庭也需照料。忧虑了几个月一直没有向单位领导开口。后来一个亲戚知道了,鼓励他应该去郑州去省书协,不要放弃这个能在名家身边学习的好机会。经县文化局长徐长禄的亲自安排,单位同意以进修的名义去省书协。

1989年的最后一天,张建才的人生阅历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到省书协报到上班。当时宋华平负责河南书法函授院,安排他在函授院负责具体工作。业余时间批改行草书专业班的学员作业,编辑函授院《书法指南报》,帮助处理协会日常工作,参与筹备“河南书法周”工作等。省文联住房紧张,他就住在函授院楼上寝办合一,条件很是艰苦。1990年10月,“河南书法周” 活动在北京如期举行,中原书风再展雄姿。作为参与全程筹备工作并亲历现场的人员之一,那种轰轰烈烈、精诚团结、激动人心的场景,令他终生难忘。特别是在开幕前费我先生到来时,张海先生上前在右搀扶相接,张建才在左边扶侍这一师徒三代历史瞬间没能留下纪录照片,至今想来,实乃遗憾至深。

在省书协近两年的时间里,张建才无论工作、处事及书法创作,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业余时间,无论严寒与酷暑,他札札实实地临帖,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1年,他的作之一次入选了国家级大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新人展。

因全国文化市场整顿,单位通知他回信阳。1992年,他由明港分馆调至信阳县文化馆。在恢复职称评定时,县文化局领导爱惜人才,重视人才,积极向有关部门举荐,使他双破格(工人、学历)被评为助理馆员。同时,他还担任信阳县文化馆美术装饰工程部的业务经理,以文养文,为文化馆创收,尽职敬业,工作业绩显著。

1994年,他以继续进修的名义正式借调到省书协。半年后省书画院成立画廊,张建才根据需要担任了副经理,一年后接任经理。当时,张海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兼河南省书画院院长,考虑到院内专业画家较多,而书法家偏少,特在全省范围内选调几个品端艺高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书法作者,从事专业书法创作。按照程序,经过推荐、考察、审批,张建才脱颖而出。于1997年正式调入省书画院,作为书画院专业书法家至今。2013年,破格(学历)评定为二级美术师。

毕竟爱好起始于美术,他的美术情结一直未曾丢失。可命运让他进入书法天地后,他觉得书法博大精深太具魅力,自己已无法再回头。他十多岁时曾有过目标,那就是如果能在《河南日报》发表一幅作品,此生就没算白活。可今天想想,不禁哑然失笑。有一次回信阳,见到多年未见的李广谦老师,李老师之一句话竟是“真没想到你会成为著名书法家书法张建才!”

1990年代以来,张建才书法作品陆续参展于全国第五、六、七、八、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六、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之一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展,全国第二、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三届扇面书法展,全国首届隶书展,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中国书法》当代中青年60名家提名展,河南省第三届“墨海弄潮”展等。获全国之一届行草书展妙品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第四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河南省千秋伟业书画大展一等奖等。出版有《张建才书法作品集》、《张建才书法》、《中国书坛名家手卷系列丛书——张建才卷》、《修己以敬——张建才书法作品集》、《盛世百经•百位名家写心经—-张建才草书心经》等。

曾获河南省青年人才“骏马奖”,河南省首届“五四”文艺作品银奖,河南省人民 *** 优秀文艺作品奖,被评为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任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五千年》专题系列片策划,多次担任中国书协有关展览评委及监委。作品被 *** 、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多家美术馆及文博单位收藏。2016年,钓鱼台国宾馆一次收藏了他7件作品,其中六尺六条屏被陈列悬挂。

2007年9月,张建才当选为河南省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2015年连任。2015年12月,当选为第七届中国书协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他还担任中国汉俳学会理事、当代书法篆刻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多次出任中国书协评委和监委。

三、众人夸赞“好秘书”

张建才的个人经历并不复杂,从地理上看,先后经历了三个城市:信阳、郑州、北京。三个城市犹如三部曲,演绎出他人生的华丽乐章。

以从事书法工作算起,始于1986年年底调入信阳县文化馆明港分馆。之前的绘画、设计和摄影,全可视为铺垫。这是之一部曲。

1997年正式调入河南省书画院,成为一名专业书法家,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可算作第二部曲。在这个位置上,虽无下岗之忧,但身上的压力是有的。不论创作还是学术,都要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才能和“专业书法家”的光环相对应。他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恩师张海说他“汲古临池,不舍昼夜,下了一番墨池笔冢的笨功夫。”他是一个极为谦恭的学人,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抓住一切机会与同道切磋学习,向师长请益释惑,在书法艺术上不断进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貌,为书界所认可。

2005年,中国书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张海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书协主席,他受组织委派跟随张海先生到北京做专职秘书,从而开启了人生的第三部曲,他的诸多能力得到全面展示。凡是去过张海办公处,与张建才打过交道的人,无不夸赞他为难得的“好秘书”。听到赞扬之声,张海也颇感欣慰。

从参加河南书法函授院作为张海的授课弟子至今,他一直追随张海已有30多年。他认为遇到张海,是他一生中更大的荣幸。张海是他全方位学习的榜样,终生的楷模。张海当选为中国书协主席后,时任省委宣传部长孔玉芳找他谈话说,为了方便工作,他可带一位秘书和司机去北京。张海选了张建才作秘书。张海卸任书协主席前后,先后任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书法学院院长,张建才至今仍是他的秘书。

其实,在郑州期间,他虽名义上不是张海的秘书,但他作了不少秘书的工作。多年以来有师生情,也有亲情。因为在他心目中,张海不仅是恩师,领导,引路人,同时又像一位慈父。张海平时话语不多,做事实在,目光远大,心里始终有一团火,这团火到古稀之年仍在熊熊燃烧。这火,也时刻温暖着弟子。

张建才为自己定下做人原则的“八字方针”:疾恶如仇,爱僧分明。他从张海的一身正气上学习到立身之本,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他与全国的书法名家大多都有来往,但从未向他们求过一幅字。

张建才是一个爱好广泛,有生活情趣的人。平时爱动脑筋。当年在文化馆工作中凡遇到疑难问题,都找他去解决。偃师张海艺术馆开馆后,有些设施不尽人意,张建才亲自设计了多功能展柜等,在使用中广受好评。

早在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张海师生书法展。后来,香港中文大学又特邀张建才和洪厚甜在香港举办了书法联展,并为学生作讲座示范。

在北京,一个繁重的工作是为张海主席处理信件。张海要求,要做到每信必看,每信必回。他做到了。最多的时候,几天能收到成麻袋邮件。他把每一个信件打开,认为重要的,交给张海。有的信件张海亲自回,有的则由他代笔。张海的每一次展览和重大活动,不论是“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还是历届“魏碑圣地·全国书法大赛”、“批评之爱——名家面对面·当代中国书坛青年俊彦作品品评会”以及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及偃师张海艺术馆的有关事务,都是由张建才全方位协调、联系、安排、实施、统筹,亲力亲为,堪称圆满。同时,当代书法篆刻院的成立、当代书法网的上线运营及发展,他也付出了极大精力。

他是个极其敬业、极为细心有高度责任心的秘书。张海交办的事情,他都会一丝不苟地出色落实,张海没有交办的事情,他认为该做的,也会主动去做好。他留心保存的张海各种照片及资料,若干年后,都将会成为珍贵的史料。

张建才是一个幸运者。他没想到他的许多能力和各方面的积累全在“秘书”身上派上了用场。张海选他当秘书,是慧眼识珠。他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人尤萍对他的事业倾力支持,承担了所有家务。当年他在报纸上练字,报纸都是夫人成捆成捆从办公室带回的。母亲陈培荣已年愈九旬,但头脑清晰,一直关爱支持他的事业。

四、诗意的栖居

一个书法家必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而广泛学习,才能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修为和学养,使自己的书法创作进入到更高的层次。张建才深谙此理。他早在高中时期就在文学上颇为用功,古今中外名著都有涉猎,凡有精彩动人之句,都会在一个专备的本子上记下来,在以后需要时选择引用。由于他的努力,所写作文经常会被老师选作范文在班里念读。参加工作后,他陆续创作了不少诗文,从中寄寓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感悟,显示了他多方面的才能。

张建才创作的诗文中,俳句尤为突出,得到了著名书法家、诗人林岫的指导并有多首入编《中日短诗集》和《中国汉俳百家诗选》等,受到专家认可并获好评。俳句起源于日本,是一种短诗。一般的俳句是以三句共17音节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俳句多与“季语”有关。所谓季语是指能够表达春夏秋冬四季的词语,客观地描写自然,使人联想到某个季节唤起意在言外但却生动明确的情感反应。后来俳句主题范围扩大,但仍保持以简约的文字抒发丰富的感情和唤起更多的联想。用汉语创作的俳句亦称“汉俳”。近年来,有不少诗人尝试这种小诗的创作。张建才深得俳句三昧,其创作的俳句,无论是抒写忧伤、欢愉,或是细柔、放达之情,都彰显了作者的一颗本真和爱美之心。如他写“季语”的篇什:“窗外景色佳,春风多情起飞花,悄然入我家。”(《春日即景》)“柳梢鹅黄动,地上青碧又初蒙,花欲吐春红。”(《初春即景》)“柳树染新绿,雀上枝头秀春趣,白兰花似玉。”(《甲午春初院中即景》)“春风抚面吹,雅韵轻绕漫心扉,夜半人忘归。”(《春夜即兴》)四首皆写春景,但由于当时的心绪和景色各异,绝无雷同,每首均有“画外音”,耐人寻味。除写“季语”,他那些描绘大自然和内心世界的作品,同样精彩。如写大自然:“浪伴潮声起,雪崩礁石风来急,涛狂欲吞余。”(《东山观海》)“岸边雾空濛,艇飞浪追雪乱生,身旁起骤风。”(《阴霾天游薄山水库》)“荒凉戈壁长,不见青草和牛羊,黯然起神伤。”(《过戈壁滩》)“飞瀑砸巨浪,雾气逼人向天上,吞吐堪雄壮。”(《观壶口瀑布》)不仅有雕塑感的画面,且能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产生诗意的张力。且看他一首《无题》:“给心放个假,慵翻闲书三两下,春节休息啦。”短短17个字,告诉了我们他平时的工作是多么繁忙和专注,但作者只字未提,全包含在诗句里,这是不见技巧的技巧。他有一首《张海恩师“岁月如歌”书法展有感》:“翰海春潮生,‘岁月如歌’唱大风,盛誉九州同。”其中有很大的信息量。作者是张海系列书展的亲历者,目睹种种盛况,由衷地发出“盛誉九州同”的慨叹。他为恩师自豪,也为当代书坛的复兴而自豪。

张建才还写过一定数量的古体诗和新诗,其中新诗《母亲——献给母亲八十大寿》读之令人难忘:“母亲/我的老娘/匆匆的岁月/改变了您的模样/满面的慈祥/依然写在脸上/每一次回家/心里总那么忧郁愁怅/世间真的很沧桑/啊/我的老娘/儿女的成长/使您黑发染霜/我多么/多么的心痛/但还须把伤感隐藏/我多么/多么的想象儿时那样/与您同睡一张床/听听您唠不完的家常/我怕/我怕我的鼾声/扰您难入梦乡……”虽然岁月无情,作者早已进入中年,但在母亲面前,他仍然是一个赤子。他的赤诚诗篇,是献给母亲更好的寿礼。新诗《丁香》《癸未正月十二夜游花园口》《2002年5月省文联艺术家采风团赴延安有感》《辛巳春返郑途中》等,均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情景交触,极富感染力。

古体诗《壬午春随省文联采风团赴延安途观壶口瀑布》,写出了“黄河之一名胜”壶口瀑布的气势与精神:“惊雷平地起,壶口湍流急。吞吐崩绝壁,胆寒步履稀。飞瀑砸巨浪,雾腾逼人衣。磅礴神工助,长虹尤称奇。雄壮哪堪描,威武孰能比。大河添胆识,恢宏撼天地。”读之令人神往。《壬午夏与诸友登鸡公山》写出了鸡公山作为著名避暑胜地的神秘莫测:“久别鸡公山,今又复重逄。气压生叠嶂,雾起掩青松。路转群山里,日出报晓峰。碧阴生凉意,风送绿波涌。鸟欢花亦笑,哪堪觅旧踪。醉眼再望去,疑似梦幻中。”《祭奠大姐逝去周年遇雨》写缅怀一直理解和支持他的亲人,感人肺腑:“呼唤声中肠欲断,黄纸飘零逐风旋。土丘横断幽明界,遗照尚存嗔笑怜。泣血肝肠恋难去,催归风雨漫无边。苍穹笼罩亦长叹,供祭何时到九泉。”

张建才骨子里是一位抒情诗人,他在诗意的生活中栖居,其诗意也常常出现在他奔腾不息的翰墨里。

五、上下求索,汲古求变

张建才以行草书和隶书名世,特别以是张瑞图为主基调风格的行草书,极得张瑞图神韵。有人以为当代学张瑞图并能化而出新者无过此人。

一次,在《中国书法》杂志上偶然看到张瑞图专题,如获至宝。他被张瑞图奇逸不俗的造型和率真的流畅气息所深深打动。他广泛收集张瑞图不同时期的书法字帖拿给张海看。张海为他选了一件比较文气的的行楷作品让他临习,并让他写成拳头一般大小的字,并说熟练后创作可以大小皆善。一个阶段里,他临遍了所能见到的张瑞图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认真研究、揣摩、分析、归类,力求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在反复研究之后,他发现人们对张瑞图存在误解,认为张瑞图只会写那种方折突出、尖利、笔锋比较夸张的作品。实际上张瑞图的作品并非一种风格,书体也有多种,十分丰富。特别是他的小楷,将草法引入,尤显典雅,别具一格。写了较长一段时间后,他开始以一种新的写法参加各种书展,很快得到同道的认可。

传承经典,独标气骨,善变古法,张扬个性是张瑞图的精髓。张建才悟透了这一切。他深知,走进张瑞图只是入门,最终还要走出张瑞图,才能形成自己风貌。在学习张瑞图的同时,他还大量临习了明清其他书家的东西,如黄道周、倪元璐、吴昌硕等,以丰富自己书法艺术的语言,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多的远离张瑞图的影响。但是由于张端图个性风格强烈,张建才作品中的语素虽然已从“张体”中脱出很多,但是初次接触张建才书法的朋友们总还是认为他是纯学张瑞图。为此他常常陷入困惑之中。他深知每位书家在强烈的个性中都并存着习气,因此在得到了张瑞图的风神后,便力求挣脱。在挣脱与回归的反复中对张瑞图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创作中尽可能地减弱张瑞图的方折和过份的露锋,增加一些圆转,使作品方圆、动静和谐结合。张瑞图下笔刚狠,直截了当,张建才则八面出锋,不拘一格,甚或间以破锋入纸。但不一味追求凛烈峭拗,而代之以笔歌墨舞,舒缓裕徐。他学古而不泥古,也不求奇炫异,追求雅俗共赏,因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当然,张建才作品的主基调一看便知是来自张瑞图,这一点无法改变,也无须改变。但他用笔用墨更加丰富,结体和章法更加多变,心性表达更加自由,更富有时代气息。

张建才除了擅长行草书外,还工于隶书。他曾遵师教,大量临习过张迁、乙瑛等汉碑及汉简及清人隶书。他的隶书以简隶为根基,以行草笔法为手段,一改传统隶书凝重之态,其风貌灵动活泼,颇具意趣。他的小楷透出一股典雅的远古气息,早年临过二王、钟繇及文征明等,具有较扎实的传统功力。他的作品无论是长篇巨制,还是斗方、扇面小品都颇具功力,无不折射出古朴大气的中原书风和精致、静穆的艺术内涵。

对于张建才的艺术成就,书界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张海评价张建才:“在奋斗的过程中,建才有过困惑和迷茫,但他能在不断地克服困惑和迷茫中一次次地把自己的书法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经过多年的磨砺,建才的艺术风格渐趋成熟,找到了既符合传统精神又契合自己个性的艺术语言。在众多当代书家的作品中,我们能一眼认出哪是建才的作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西中文认为张建才具有“能守能变”的特点,“守有根基,变有方略,守不泥古,变不失我。”

白爽在《抒写意气》一文中,全面分析论述了张建才书法的追求和特色,他认为:“今之书法界,当大多数的作者正陷入一种小巧格局的时候,张建才却做到了远离流行风气,在时代精神与个人审美心理的双向同构运动中构建了独属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语言,一种以抒写个人胸中意气为主体的笔墨境界。”“张建才学书能于险绝处蹈足起步,而后还可以一路健步走来,取得引人瞩目的艺术创作成就,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书法创作领域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个案。”“张建才的行草书新作最为引人注目的表现即为,他完全沉醉在挥毫的快意之中,行笔挥运无碍,爽朗而放纵,字里行间流露着 *** ,线型充溢着大气之美,如电激星流,且多掺以散笔、破锋、渴笔,仿佛火山喷射着岩浆,又像江河冲决堤防。欣赏他的作品,可以想象到,他为了更贴切地寻求心灵之迷,就必须彻底地抛弃既有书法视域的图像而去探索蛰居于内心深处的那些终极秘密。当这些秘密被他找到的时候,他就会更加热切地、更加关注地守护着它。”

张建才在总结自己学习张瑞图书法心得时说:“张瑞图是一个集方圆、藏露于一体的代表性书家,是造势与通变的高手,他虽书取横势却随心而发,率意自然,气韵高古,精神飞动。他精熟的技法,率真的用笔,生动的气韵,多变的字态,畅达的气息,强烈的对比,无不形成了张瑞图书法的鲜明特点。他的这种通会古今,力矫时弊的能力堪称一时翘楚,是理性与感性有机融合的更佳成功者。学习张瑞图书法的同时,我注重对古今其他书家书风的借鉴,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无论是钟繇的高古淳真,‘二王’的精致典雅,苏轼的文质超迈,米芾的沉着劲爽,黃庭坚的浪漫自然,还是黄道周的高韵奇逸,王铎的气势洞达,傅山的放旷野逸,吴昌硕的率意天成等,无不时时打动着我,感化着我,使我研习不已。同时,为了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我还注意对其它文艺门类做功课,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通过久久为功的努力,把自己的书艺水平向着心中的方向前行和提升,使作品成为有 *** 、有活力、有内涵的生命乐章。”(《情有独钟张瑞图》)

书法创作、书法理论是一位合格书法家的两翼,张建才平时除了写字、读书、思考外,十分注重在书法理论上的修养与提升,有数篇书学文章在专业报刊发表,表明其学术水平已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艺无止境。张建才正当盛年,新的追求正在等待他去实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qy/zb-qy/41766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