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供应 经常听说日本人买了中国的煤炭去填海,这是真的吗

经常听说日本人买了中国的煤炭去填海,这是真的吗

在网上有一种说法至少流传了近10年,而且经久不衰,那就是——“日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购买中国的煤炭,填在海里储备起来”。看到这种说法的人,几乎无不对日本的“狼子野心”感到愤怒,也为中国的“养虎为患”感到痛心。除了煤炭填海,还有不少将日本神化的其它说法,如日本的自来水管/下水管/煤气管都是标准尺寸口径且有膛线,打起仗来可以直接当枪管和炮管;高速公路的护栏都是高等级铝合金,可以直接做飞机机身…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准确?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在推动其流传呢?01、日本完全没必要煤炭填海煤已不是战略能源现在的战略能源是指石油,天然气、稀土,核能等新能源,煤作为主要能源是上世纪的事。而且随着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不断提高,煤在能源战略中的重要性还将下降。煤炭占日本一次能源总供给率的18%日本买的煤主要是用来发电和炼钢,之前在一次能源当中占的比例是18%。随着2011年大地震之后弃核电,比例才略有上升,但更多提升的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02、日本很难把中国的煤炭藏海里即便日本真要往海里藏煤炭,主要来源也不会是中国中国“地大物博”,而日本是各种资源都缺乏的岛国。两个国家之间离得又这么近,那么人们想当然的会认为,中国在资源方面“供养”着日本。但数据不支持这一说法。以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石油为例,即便是最高峰时期,中国向日本出口的石油也只占日本总进口量的6%。中国的煤炭资源比石油资源丰富,储量排到世界第三位,按说更有条件出口给日本,但是在过去的22年里,中国出口到日本的煤炭数量只占日本总进口量的9.2%,具体数据见下图。中国历年对日煤炭出口统计从上图可知,中国对日煤炭出口,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90年代初之所以低,是因为中国的煤炭工业不发达;而后来之所以又变低,是因为当时中国自身的煤炭需求量越来越大。总的来说,中国没有成为日本的主要能源提供国,核心问题还在一个“钱”字。对于中国来说,自身能源消耗巨大,做出口还不如搞内销赚钱;对于日本来说,与同是工业大国的中国抢资源代价也高,还不如多花点运费向中东和澳洲购买来得划算。所以长期以来,日本的石油90%以上来自中东,煤炭5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除了澳大利亚,印尼、加拿大、美国也是日本进口煤炭的主要来源。如果日本海里真的藏着煤炭,那么这些煤炭也是“姓澳”、“姓美”的多,“姓中”的少。目前来看,日本也不可能把煤炭藏在海里日本历年国产煤炭产量及国产与进口价格差其一,如上图,直到2002年日本最后一座煤矿关闭,日本都是自产煤炭的。即便是日本煤炭工业已经衰落的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时间里日本自产煤炭的数量也高于从中国进口的量。你很难想象,日本为什么要一边把来自中国的煤炭埋起来,一边又要从自己的土地里挖出更多的煤。当然日本的自产煤炭数量一直在降低是事实,其原因正如上图所示——自产煤炭成本太高。以成本计,日本早就该关闭所有本土煤矿,之所以拖了很久,是因为煤炭工业转型要有个过程,包括解决几十万煤炭工人安置的问题。其二,把煤炭藏在海里要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防渗漏、防污染。即便这两个技术问题可以解决,那高昂的花费又如何解决?03、发达国家都爱“窖藏”资源?美国捂住自己的资源不开发?中美前些年石油产量(单位:万吨)中国和美国的石油储量分别排在世界第12和11位,美国储量是中国的1.72倍(根据BP2006年统计数据)。而如上图,美国近年的石油开采量一直高于中国,而且最近三年增幅很大。考虑到美国已经以每年2-5亿吨的开采量挖了70多年,而中国的年开采量在前年才首次突破2亿吨,那么相比中国,美国实在“太舍得”挖了。如果美国这样也叫“捂着不开发”,那么中国大概只能叫“守财奴”了。发达国家储备资源,但没有“储备癖”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对资源都有战略储备,包括石油储备、粮食储备等。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当然是储备得越多越好,但是从效益的角度考虑,那就是储备得越少越好。不管是囤积资源,还是捂着不开发,都会造成效益损失——即保管费用和资源利用成本的上升。因此,资源储备不可能是无限度的,而是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量。至于多少是合理,因不同国家的国情而论。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认为把国内资源全捂起来、然后大量囤积资源是必要的。以日本为例,他们没有把自家的煤炭当宝贝疙瘩,石油储备也是三个月的量而不是三年的量,他们储备,但不是“储备癖”。04、我们为何有“资源癖好”?我们错估了资源的重要性“西方靠殖民掠夺起家”是传统说法中国人早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西方是靠掠夺资源起家的,西方包括发动战争在内的国际行为都是为争夺资源。其实举几个例子就能击破这种观念。比如长期占据世界第二、三位的经济强国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几乎都成了一片废墟,没有任何资源优势可言,但是之后它们迅速发展,成为比战前到处掠夺时更强大的国家。而目前世界上富裕程度和国民幸福程度居于最前列的北欧国家,如瑞典,在18世纪初就衰落成小国,根本就没有参与过近代的掠夺。西方的国际行为都是奔着资源而去的说法,在中石油拿下伊拉克油田的开采权后,更是不攻自破了。中了“阴谋论文学”的毒中国图书市场上流行的一类书,就是各种“战争”,什么“石油战争”、“货币战争”之类。这类“阴谋论文学”把生硬的政经知识做艺术化处理,好看但谬之千里。媒体也爱渲染各种“危机”,突出各种“不同视角”。比如把中东战争的实质说成是水危机,还塑造了“未来世纪是石油世纪”之类的概念。在这两种信息的“夹击”下,中国人“中毒”很深,看什么事情都会自然而然的拐到资源这个“根子”上。什么“马岛战争的核心也是石油战争”之类的说法很多,好像全天下的事情都是围着石油转似的。资源滥采让国人反感资源开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腾飞,对资源的需求也猛增。于是资源大开采在神州大地兴起,而这种开采走了粗放式的路子,导致环境破坏、民众受害。长此以往,国人就形成了对资源开发的“天然”反感。说到底,是我们自己对资源过于癖好,也深受资源滥采之害。于是以己度人,便生成了日本“煤炭填海”的说法。但一定要深究起来,这谣言的来源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日本的填海造地,另一种便是日本的海岛采煤。日本地少,多年来一直填海造地。而日本用于填海的原料是石头,建筑废料和煤渣而非煤炭。上世纪,日本曾经拍过一部电影,说“填海船”经营者的艰辛,他们用小船将石块从远处运到填海作业场,然后让船侧翻呈几乎倾覆状态,才能将船上的石头倒进海里,因此作业危险性非常高。大约80年代,这部电影在中国播放,很多哈日民众想不通日本为何这么做(当年谁也没想到,资本主义的地价会涨成天价,导致围海造地都是营利买卖),围在一起瞎琢磨。所谓“日本把煤炭填在海底以备不时之需”的鬼故事,可能就这样诞生了!不过小编觉得谣言源于海岛采煤更可信点。上世纪80年代中国记者采访伪满时期矿工时,老矿工就说自己挖出来的煤炭被运往日本填海了,应该是根据日本海岛采煤的臆想。整个长崎外海整片都是海底煤矿,只不过只有几个岛可以开口子往下挖。煤矿的采掘面很早以前就已经在海底了,这几个岛等于就是几个巨型出入口通风竖井,海底挖煤就演变成煤放到海底了。端岛(はしま, Hashima)是日本长崎县长崎市附属的岛屿,面积0.063平方公里。岛屿外观形似战舰,因此还被称为军舰岛(ぐんかんじま, Gunkan-jima)。由于所有的住民于1974年离开端岛,所以岛上任何设施已无人管理,岛上的建筑物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因此,这个岛曾是禁止进入的(现在部分开放旅游)。1890年,当地丰富的矿藏被发现后,三菱公司便从当地居民手中买下了端岛。刚开发煤矿时的端岛在将近一个世纪内,它都是日本的主要煤矿产区之一。三菱公司在岛上修建房舍,电影院、诊所、商场、餐馆以及酒吧等设施逐渐增加,整个建筑群通过地下通道相连。1916年日本第一座钢筋混凝土高层大厦(30号栋,7层)于端岛落成;在端岛上高层大厦设于中心,各栋大厦的底层就作商业用途。由于该岛距长崎将近30千米,对于三菱公司来说,与其每天接送员工上下班,还不如就地修建房舍,四四方方的混凝土公寓楼一栋栋建起。由于空间有限,建筑物纷纷向上发展,而不是向外延伸。住户们挤在狭小不堪的楼房内,只能共用厕所和厨房。之后岛上居民也逐渐增多,但并非所有端岛居民都是自愿上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强迫中国及韩国劳工在端岛采矿。当年的强制劳工二战以后,员工们发现岛上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诸如电视、收音机和影剧院之类的现代化奢侈品在战后得以引进。原本寸草不生的岛上开始涌出生机,员工和居民们纷纷建起了楼顶花园。当年岛上的生活场景1959年,岛上人口激增,在这个小小的岩岛上生活着5,259名居民 。全岛平均每公顷的人口密度为835人(居住区的人口密度为1,391人每公顷)——成为世界历史上有记录的高人口密度区之一。当年岛上学校里妈妈和孩子做游戏但端岛的黄金时代非常短暂。1974年1月,随着石油取代煤成为全世界首选能源,三菱公司一次性解雇了在岛上的所有员工。当年4月,岛上最后一批居民回到日本本土,端岛被永久关闭。这座一度人烟稠密的城市,最终只留下建在板岩上的空壳。这座城市依然静静坐落在海外,像一座被遗弃的鬼岛,只有一些原来居民遗弃的野猫出没。随便日本政府部分开放端岛,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同时日本方面已将端岛作为世界遗产地进行申报,这也引起了韩国的极大愤慨!揭秘日本灭绝人性的地狱岛“当时我都想跳到海中将自己淹死!”强制劳工在端岛上忍受难以置信的折磨并被奴役。日本打算为这个充满苦难的工业废墟之岛申遗。对于曾经在那里被迫接受奴役的韩国人来说,日本的做法令人无法忍受。▲图为当年长崎的干船坞,一艘正在兴建的战舰。战争期间共有4,700名韩国强制劳工在这奴役,149人丧命。当Suh Jung-Woo在1942年第一次看到端岛的时候,这个14岁的少年顿时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整个岛被高耸的水泥墙包围。站在岛上触目所及全是汪洋大海。’整个岛屿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监狱,然而事实上它就是个巨大的监狱。Suh Jung-Woo经过长途漂泊,从长崎被遣送到端岛。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之后日本政府便开始奴役朝鲜强制劳工。当时日本工业突飞猛进,急需大量劳动力。Suh Jung-Woo到达端岛之后被分配到了一个极小的房间,与另外7个同胞住在一起。第二天早晨他就开始了在煤矿的苦力活。他回忆道,’我们被日本监工监管,那些监工有的带着日本刀’。不久之后Suh Jung-Woo彻底明白了,他可能永远不可能活着离开这座岛了。’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考虑过跳海自尽’。今天游客代替了强制劳工还有另一个岛——高岛,时年15岁的Yong-Am Son在好天气能够从高岛看到端岛,后来许多强制劳工称之为’地狱岛’。已经87岁的他回忆道,那的建筑都是黑灰色的,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他当时在高岛上的煤矿上被奴役,情况一样糟糕。’如果我们不能完成每天的指标 ,我们就会立刻被痛打。我们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如同奴隶一样被对待。’而日本政府现在打算为高岛和端岛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此纪念日本是第一个发展为工业化的非西方国家。自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决定学习西方技术,发展日本工业。这一举措铺平了日本从封建经济体制到先进东亚工业强国的道路。东京打算利用爱国主义让这一历史篇章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除了高岛和端岛两座煤炭岛屿之外,东京还提名了21座其他设施:包括干船坞,港口,炼钢厂等等。所有的一切作为’日本明治时期工业革命的场所’要求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以便吸引游客。今天完全被遗弃的端岛,以其独特的颓废厂房景象曾作为007系列电影《天幕危机》和日本电影《进击的巨人》的取景地,现在已经吸引了许多游客。然而韩国政府批评日本提名的设施里面有七座曾奴役上万朝鲜人强制劳动,日本的申遗行为’伤害了幸存者’。当年强制劳工作业时的情景’平民劳动力’而不是’强制劳工’然而日本声称,它申请的目的只在于纪念日本早期1850到1910年的工业化,而强制劳工完全是在1910年以后才被征用。争吵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历史地点是否可以按照时间段来进行区分,对单独的一个时间段进行评估。韩国方面认为:评判一个人得着眼于这个人的一生。同样,评判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仅评价其历史中的一段时间。而日本方面解释道,一个地点的特殊价值不应因’动员平民劳动力’而受到影响,始终回避使用’强制劳工’这一说法。

真的这种经不起推敲的谣言到现在还有人说,我记得我小学时老师就这样说过。但只要你想想如何储存就可以了?在海里如何防止海水的冲刷 ?用什么储存?金属土木?煤的强度能用来填海?在海里存储设施的造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qy/gy-qy/414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