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宁夏发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宁夏发生的巨大变化

  宁夏大坝电厂三期扩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为满足西北电网电力负荷增长的需求,提高宁夏电网稳定水平和供电可靠性,该电厂三期扩建工程新装2台60万千瓦国产亚临界空冷燃煤发电机组,将节约水资源47%。今年9月第一台机组将投入使用。  银川绕城高速路撑起大银川公路骨架  经过近3年的建设,银川绕城高速公路西北环将于下月初竣工,全线15座互通立交在为群众出行带来便捷的同时,难免让初次上路的车主“眼晕”。为了使绕城高速切实发挥作用,昨日,宁夏公路管理局银川分局相关负责人带着记者先行上路,为行人指引方向。  据介绍,全线贯通后的绕城高速将撑起大银川的交通骨架。以往行人去机场或宁南地区时,必须通过银古高速银川站上京藏高速,致使此方向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绕城高速贯通后,西夏区、金凤区的出行人不用经过兴庆区即可直接驶入绕城高速便捷出城。从高速公路进入银川,入口也增加为4个,分别为银古高速银川站(以后称银川东站)、白鸽互通立交处的银川南站、新贺兰立交处的银川北站和贺兰山路收费站。  从土坯房到小高层看银川住宅变迁  家住西夏区同安苑16号楼1单元101室的王全银,今年72岁,精神矍铄,退休前在农垦系统工作。现在住的房子是2006年买的,三室二厅,总面积112平方米,客厅将近30平方米。“不怕你笑话,刚搬来那会儿,我连着三天睡不着觉,那叫一个兴奋,真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我从心里感谢党和政府实行的房改好政策。”  说起银川人50年住房的变化,王大爷认为是翻天覆地的巨变。1978年以前,是“居者忧其屋”,到了1998年,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则向着“居者优其屋”迈进。  ■60、70年代:几乎家家三代同堂  王大爷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地地道道的宁夏人。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刚成立时银川人的住房状况,王大爷连连摇头,感慨万分:“那时候,银川几乎没有楼房,人们住的全是土坯房。记得1962年底银川饭店和邮电大楼建成,老银川才有了楼房。”而截至1962年底,银川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78平米。  在60年代,王大爷一家祖孙三代6口,住在总共不到20平方米的两间土坯房里。那个年代提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高积累,低消费,住房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王大爷说:“那时候,家里也没什么家具,只要人有个地方睡觉就可以了。我周围家家都是三代同堂。”直到70年代,王大爷的两个弟弟先后成家,家里的房子才稍微宽敞了一点。可家里的四个孩子都长大了,为了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王大爷只好在仅有的小伙房里又砌了一个两人睡的炕,王大爷老两口在伙房睡,老母亲和四个孩子在两间土坯房里睡。说起曾经住过的土坯房,王大爷自嘲地说:“那时候人们常用‘上看一片黄,下看是土墙,雨天泥水流,晴天尘土扬’来形容我们住的房子。”  据了解,截至1979年底,银川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比解放初提高了0.7平方米,达到4.2平方米。  ■80年代:想住房必须经过“等、靠、要”  进入80年代,一些单位开始自筹资金建房,但那时期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政府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王大爷也是这样,期盼着单位分房能尽快轮上自己,而在他所在的国营农垦系统,不知有多少人在排队等房。当时分房的情景,王大爷至今记忆犹新:“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送礼、递条子的……房管科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王大爷一家就在那两间土坯房里住了二十多年。他说,当时他特别羡慕城里住楼房的人。虽然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但冬天毕竟楼房比土坯房暖和一些。直到1985年,单位新盖了砖瓦房,王大爷才算住进了新房,房屋面积比原来大了15个平米。  说起楼房,王大爷说起了银川80年代最大规模的小区。“1984年时,听同事们说在唐徕渠附近新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小区,那里有商业网点,花坛、绿地、亭阁等点缀其间,还建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影剧院、邮政、储蓄、煤气供应和集中供暖等生活服务设施,听得让人特别羡慕。”  据统计,截至1988年底,银川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6.9平米,在全国首府城市和大中城市中居中上水平。当年,先后建设了唐槐、湖滨、和平新村、北环、友爱、民乐、新城东环和新市区纬四路等11个居民住宅小区,近1万户居民乔迁新楼。  ■90年代: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  90年代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也就是在1993年,王大爷将单位分给他的两间砖瓦房按其工龄,扣除房屋折旧,花了上万元买了下来。  转眼到了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下发后,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住房实物分配被取消,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许多人的住房轨迹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王大爷的四个孩子所住的房子都是在九十年代购买的。大儿子王洪平说:“当时,我花了四万多元买了60多平米的房子,周围的朋友都觉得我买的房子太贵了,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还是买对了。”  ■现在:买方要看居住环境好不好  2006年王大爷住的两间半砖瓦房要拆迁,房地产公司通过置换的形式给王大爷免去60平米,剩余的面积由王大爷自己付款,王大爷拿出了多年的积蓄买下了这套112平米的新楼房,他的四个子女又凑了4万多元将房子进行了精装修,实现了他多年住楼房的梦想。王大爷说:“当我拿到房产证时,特别激动。我总以为自己无缘住楼房了,没想到老了,还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新楼房。要是再年轻几十岁,我一定要套小高层住住,那里的环境一定比现在的小区更好。”  进入新世纪,在银川市委、政府的领导下,住房建设的步伐加快了。有一组数据见证:2000年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4平方米;2002年16.2平方米;2004年22.9平方米;2006年25.3平方米。今年,银川市政府还提出要新建经济适用房40.58万平方米,这样可以实现更多人“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教育部正式致函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宁夏“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通过了国家检查验收,标志着宁夏“两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看宁东再造“经济宁夏”  夜航的班机上俯瞰宁夏平原,黄河两岸有两处灯火最为耀眼――西侧是流光溢彩的银川市区,东侧则是被誉为宁夏“一号工程”的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  在东侧这片面积3500平方公里的煤海上,一场规模空前的开发热潮唤醒了千年阒寂的荒漠。它的开发建设将使宁夏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被动局面出现转机,并进一步提升宁夏在全国能源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跳起来摘桃子”的选择  深处西北内陆的宁夏,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600多万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相当于沿海发达省份中小城市的水平。  据测算,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国翻两番,宁夏则要翻三番。宁夏的决策者们深知,如果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大项目和骨干项目的带动,实现既定目标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通过分析与判断,自治区党委、政府锁定了煤炭这个传统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进一步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主体地位。而宁东煤田是全国罕见的整装煤田,探明储量273亿吨,相当于东北三省全部探明储量的总和,远景预测资源量高达1394亿吨,且煤质优良,开采条件优越。“宁夏煤炭必须立足于就地转化,高起点成套开发。”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提出,宁夏要站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宁夏发展全局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优势资源的开发转换,突出建设宁东基地,再造一个宁夏工业经济总量。  走出“富饶的贫困”  2003年,宁东开发的号角吹响。  神华宁煤集团董事长王俭介绍,在今后12年内,宁东将建成8个大型现代化矿井,建成亿吨煤炭基地;煤制油、煤基烯烃、煤制甲醇和二甲醚等煤化工产成品生产能力达到1350万吨,建设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建成总装机容量2630万千瓦的电力基地。  建设上述三大基地总投资将高达3000亿元。届时,宁东每年增加值可达800亿元至1000亿元,相当于2007年宁夏经济总量的1.5倍。此外,还可新增财政收入180亿元,新增就业超过80万人。同时,宁夏将与全国同步跨入小康。  神华宁煤集团总经理严永胜向记者诠释新的“煤炭经济论”:每吨原煤平均售价约为140元,但从加工增值角度看,发电可增值2倍,煤制甲醇可增值4倍,甲醇进一步深加工为烯烃等化工产品则可增值8到12倍。按照煤化工产业链,由煤到甲醇,再到二甲醚、尿素等产品,利润层层翻番。而且宁夏煤炭可以摆脱运输瓶颈的制约,不再为外运发愁了。  煤化工园区是宁东基地的主体园区,按照规划,这里只允许发展大型、特大型煤气化、煤液化项目以及配套和深加工产业,其他工业项目一律不准进入。“宁夏煤炭在全国的地位虽然不突出,但煤炭的深加工地位将是全国最突出的。”王俭充满自信。  根据自治区最新修订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与建设纲要》,到2020年,基地煤炭产量将达到1.3亿吨,新增产量主要用于煤化工。“国家调整煤炭布局,限制东部并适当加大中西部的资源开发力度,这是我们难得的机遇。”严永胜说。  再造“经济宁夏”  记者近日深入到宁东基地各工地采访,这里到处充满了建设激情。宁东办副主任李建功说,基地建设速度在逐年加快,2007年实际完成投资142亿元,超出50年来宁夏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今年投资将超过200亿元。  速度、规模与效益,奏响了宁东发展的主旋律。  单井产量千万吨级的羊场湾煤矿是目前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矿之一,从开工建设到建成投产仅仅用了25个月,如果按常规建设则需8年以上的时间。  总投资约170亿元、2005年底开工的全球第一个以煤为原料生产聚丙烯的大型煤化工项目――煤基烯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当中,明年将投产。  一年建起一个百万吨的煤焦化项目;一年建成一个库容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70天建成一个生态广场……  宁东速度和高起点的科学规划,也使神华集团、鲁能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南非沙索尔、德国西门子、英荷壳牌等国内外工业巨头接踵而来。同时,它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国家级产业发展规划中。  不久的将来,一个产业紧密关联、生产集约度高、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稳定可靠、优质高效的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的建成,将为宁夏的社会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籽粒饱满、秸秆坚韧……6月24日,宁夏农林科学院举办的小麦新品种推介会上,吴忠市良繁场420亩生产示范田里,春小麦新品种宁春47号向人们展示着高产广适的优势。宁春47号小麦新品种是自治区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今年2月正式通过品种审定。主研人魏亦勤介绍,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泛。在参加2006年、2007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2.4%,产量居第一位。同时,该品种对水肥反应不敏感,耐青干,抗倒伏能力较强,得到农民朋友的认可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2007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为9.76‰,比1958年下降了14.58个千分点,1982年到2007年,全区少生近130万人。与此同时,反映经济总量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4%,比1957年增长83.5倍。在全国一些地方人口性别比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下,我区则一直维持在国际上公认的男子为103到107的正常比例上,2007年为104.5∶100。  民族团结,和睦相处。以回民为主体的46个少数民族历来与汉族团结协作,使我区社会一直稳定,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实行宽松的生育政策,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持续高速、数量翻番、比重扩大。2007年,回族人口总量达到218.2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比重35.76%,分别比1958年增加了2.5倍和3.22个百分点;其他少数民族总数46040人,比重0.75%,也都比1958年增加了22倍和0.64个百分点。  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2008年5月,宁夏平原与成都平原、苏北平原等十个地区被评为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的“十大新天府”。2007年,首府银川市一举赢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三项桂冠。石嘴山市荣获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全国有名的贫困山区,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89万亩,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占全区的92%下降到53%,年减少泥沙流量500万吨,沙化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2007年的118.3万公顷,30年来治理的40多万公顷沙化土地,相当于再造一个宁夏平原,成为全国率先实行沙退人进的地区。变沙为宝、点沙成金,在全国5A级旅游景区中,两个以沙漠旅游为主的景点就在我区。中国环境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省、市、自治区中,我区改善程度名列全国第二。  区力增强  国际上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常说的英文缩写“GDP”,自治区2007年达到889.2亿元,是自治区成立前1957年的84.5倍;比1978年增长13.3倍。地方财政收入2007年达到80亿元,比1957年增长215.2倍,是1978年的24.3倍。12个市县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亿元,2个县级市进入西部百强。区力增强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323.50万吨,分别比1957年和1978年增长4.8倍、1.8倍;其他农副产品产量也都呈数倍、百倍甚至千倍增长;原煤产量达到3730万吨,是自治区成立前的108.7倍,比改革开放前增长2.7倍;发电量451.16亿千瓦时,分别比1957年、1978年增长9022.2倍和26.3倍;全区资本形成总额2007年为 654.31亿元,是1978年的72.4倍。城乡面貌变化显著: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户户通电的目标。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44%,位居西部第三。

宁夏的变化是非常大,可以说没有多少人能说出准确的答案,所以有些事情人还是需要自己去发觉,所以宁夏的简写是(宁)我只知道这个,希望你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ma/kb-ma/1537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