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 美国有那么高的煤炭储量为什么不大规模开采使用?

美国有那么高的煤炭储量为什么不大规模开采使用?

美国的煤炭储量为什么不大规模开采使用,近期得克萨斯州一场低温冰雪灾害让我们明白了几分,得州的电力结构让我们着实吃了一惊。

2020年,得州天然气发电量占比达46%,是该州电力系统最大的发电来源。十年前,风力发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8%,去年已增加至23%。该州其余发电来源分别是煤电(占比18%)、核电(占比11%)、太阳能发电(2%)。为了更好显示笔者做一张EXCEL图表如下:

上表中数据煤电占比非常低,风能、核能、太阳能三种新能源占比约占36%,已经接近了40%,化石能源占了60%,煤电只占了18%,是美国没有煤吗?不是。

2000年,世界煤炭已探明的可开采储量为9842.11亿吨,其中中国1145亿吨,俄罗斯1570亿吨,美国2466亿吨。美国也是世界上煤炭非常丰富的国家,居世界前列第三位。

美国煤炭资源分布较为普遍,50个州中31个州埋藏有煤,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占探明储量的45%,以西地区占55%。东部煤的质量优于西部,生产优质炼焦煤、动力煤和无烟煤;西部多产烟煤和褐煤。所以美国并不是缺煤炭,也不是煤炭分布不均,交通运输成本高,而是有煤不用。

为什么有煤炭不大规模开采使用呢?

新能源发展太快了,而且使用成本低。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唯利是图,风能、太阳能一但投入使用,技术瓶颈突破,这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非常低廉,太阳光能也是如此,得州处于美国中部大平原南部,而且还处于风口上,纬度低,太阳能、风能非常丰富,自然是优先投入使用新能源。

从人类利用能原的发展途径来看,新能源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美国也要兑现巴黎承诺,到202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6-28%。我们国家也在积极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大家还记得去年年底南方大范围停电,最主要原因是要完成年底实现减排目标,天气寒冷诱发,只能减少火力(煤炭)发电造成的。

对于得州暴风雪灾难,500多万人口居住区停电,很多媒体和美国民众甩锅给新能源,这是不对的,发展新能源没有错,是美国管理惹的祸 ,得州电网是独立的,当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发生时,没有外来电的输入,这才导致用电的缺乏,是人为管理造成的祸端。

其次,从上图中可看出问题,美国2016年石油产量逼平了沙特阿拉伯,到了2018年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我国2020年还从美国进口了大量石油,中东国家很惊讶,美国是怎么追上我们的,让我们成了老二呢。

这是源于美国一次深刻的页岩气革命,石油这种能源储量很多,分布很广,只是难于开采,一旦开采技术来一次革命,石油产量立马就上来了,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如何从页岩中挤出油来,一直到2010年以后,才到了规模化量产,一举夺下了世界冠军的宝座。

2000年以后,世界石油价格达到了巅峰,每桶竟然涨到了140元,面对这样的诱惑,资本趋之若鹜,美国成立了几百家大大小小的石油开采公司,疯狂地开采地下石油、天然气,滚滚财富,一波一波袭来,煤炭自然坐上了“冷板凳”,也这是美国得州天然气发电占比达46%的原因。

第三,煤炭这种能源是一种常规能源,各国都有开采,国际市场上并不缺乏,我们国家从澳大利亚进口,是因为市场占优,价格便宜,煤质较好,而不是我国缺乏煤炭。那么这些煤炭在国际市场并不是多么紧俏,另一方面,煤炭燃烧完后污染非常大,人类使用了100多年了,历史上曾经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事件。如伦敦烟雾事件,曾造成3000多人大气中毒。

美国东部城市多,也是人口密度聚集地区,历史上也曾因为煤炭使用过量,发生一些污染事件,为此煤炭这种能源一直遭到人们的唾弃,人类一直再寻找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炭,所以新能源技术不断成熟,也不断地发展起来,占比越来越高,如得州的电力构成新能源占比很高。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美国这么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一定会走在世界前列。煤炭自然而然被甩在后边。

上图是2018年我国电力结构,火电占了71%,风能才5%,与得州相比相差很多,一方面我国风能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距离中心负荷地区太远,发出电来输送非常困难,但我们的水电比例高,占有了18%,而得州水电绝无,它们的天然气与煤炭加起来占有64%,比我国低一些,这个比例仍然很高,减少碳排放也是任重道远。

我们国家不断加大新能源占比,提高清洁能源使用,以水电为发展方向,近期长江干支流上热火朝天,修建了大量的水电站,这是充分利用我们国家自然资源优势而逐渐调整能源消费比例,美国也是如此,他们的风能易开发,电力负荷中心距离风能产地较近,所以风能是美国的发展优势,煤炭使用会越来越少,这是美国煤炭没有大规模开采使用的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zhanhui/gj-zh/606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